2026AsianWar

Topics about war in Asia. China’s Cross-Strait Unification Action; War acrossing Taiwan Strait; 2026 Taiwan Strait Crisis; Sino-US conflict; response and crisis management; G2 age from 2026; first year of G2 in 2026;

中國武統方案(9.4):台灣之宿命(武統後的中長期治理方案探討)

  預告一: 1.1  台灣統一的和平模式幾乎不存在於現實,幾乎可以肯定地認為統一必定落實在武力途徑上; 1.2 2022年8月10白皮書上明確地暗示(接近於明示):台灣的兩制方案未定;台灣的兩制要來談; 1.3 即使有和平談判,以下限制已經確定:A, 沒有軍權;B.沒有外交權;C. 高官受中央監管; 1.4 台灣不一定有特別行政區的結構;如果統一落實在武裝統一途徑上,幾乎肯定不會特別行政區的結構; 1.5 有無特別行政區結構,嚴重地影響台灣的治理結構模式。 預告二: 如果在2026年2月以前舉行和平談判,這篇文章將會被刪除。因為治理模式將通過談判來確定。 預告三: 如果大陸中央政府啟動了武裝統一,這篇文章將爭取於武裝統一行動啟動後的20天內完成。

中國武統方案(1):分水嶺與關鍵線2026年9月15日(二)

2026年9月15日,可以將此日期假定為一個分水嶺與關鍵線。中國大陸在此日期前或此日期後進行軍事統一行動,將會產生嚴重地不相同的政治效果和歷史評價效果。這一關鍵線不僅對中國大陸關鍵,對亞洲秩序,對世界秩序都很關鍵。對一系列相關國家都有重大牽連。 提綱已經成型。內容須待2026年9月15日以後刊出。

中國武統方案(9):台灣之宿命(3:統一方式的路徑與特徵)

  摘要: 2022年8月10日大陸中央政府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正式宣布台灣方面失去「實質意義上的一國兩制」。主要內容是:1葉劍英與鄧小平作出的政治承諾已經全部失效;2台灣沒有外交權力;3台灣沒有統兵權力;4台灣首長與高官必做擁護大陸中央政府,並且接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監管。從這天起,大陸為和平談判留下了3年左右的時間窗口。談的內容就是一國兩制的殼。包括徵稅問題,行政結構問題,經濟體制問題。但我對台灣方面參加和談的可能性持否定態度。大陸發起跨海峽統一行動的時機可能在2026年4月到9月的任何一天。這一軍事行動具有以下特點。1.沒有政治猶豫;2投入超常規數量的兵員;3重點追求政治目的;4快速而全面的軍事推進過程;5緩慢而拖沓的政治過程;6引發美國集團的全面性反應;7引發為期3年以上的中西全面軟對抗;8事先在歐洲區,北非區,阿拉伯區投入重大政治步驟;9台灣不會迅速地建立起無軍事監管的政治結構。 關鍵詞: 軍事行動,跨海峽,統一,政治,特徵,台灣海峽, 大陸保留三年的政治談判窗口 2022年8月10日大陸中央政府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正式宣布台灣方面失去「實質意義上的一國兩制」。同時也明確宣示出於民族大義,依然保持着和平談判的窗口。 但這個時間窗口有多久呢?大陸並沒有明言。 按我的推測,在2026年4月到9月啟動統一行動,是大概率的事【1】[2]那麼從2022年8月10日起算,至2026年4月,台湾事實上有至少3年到3年半的和談窗口。 大陸儘量向世人顯示他們的耐心,主要基於民族責任,人道責任,和歷史責任三大基點。 春秋記「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講就算太叔叛亂,大逆,你莊公作為大哥,也有失諸禮教的責任。大陸自2022的8月10日公告對台政治談判的紅線後,留下3年左右的政治談判的時間窗口,主要就是為了訴諸禮教,避免「鄭伯克段於鄢」這類歷史責任。 民族責任,與人道責任,也是另外兩個重要的原因。這方面有其它人作更全面更深入的論述。本篇略。 台灣會坐失這三年的談判窗口 如果從我2019年10月提醒台灣應該要主動追求一國兩制時計時,台灣有6到7年的時間來追求和談。 從大陸中央政府劃線的2022年8月10日起計時,台灣也有3年到3年半的時間來追求政治談判的結果。 基於我對台灣政治形勢的了解,台灣人有非常非常大的機會:「坐失這三年的時間窗口」。原因如下: (1.台灣人整體性政治素質有很大提升空間; (2.台灣沒有產生大英雄的文化與歷史環境; (3.台灣已經構建了堅固的反政治談判的壕溝。 1 .整體性政治素質有提高空間。 1.1 台灣人看不到政治走向 曾經有個網站突然間就出現在華人世界,那就是多維新聞。它起的實際作用是一個政論性的平台。在它存續期間,我發過不少文章。其中就有討論台灣問題的。 從政治學實操的層面推測,大陸和台灣方面一定都有人在追蹤這個網站的重大動向。甚至干涉其活動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我起碼曾有過文章閱讀量過千,討論近百。而且我文章的立場性過於突出,言辭過於尖銳。說台灣方面沒有看到過我的文章,是有點不可信的。 我記憶中至少我至少在3篇文章中談到一國兩制正在遠離台灣,台灣人要站出來爭取,而不是反對。而且其中一篇的名字就直接命名為「如何爭取到一國兩制的可能性,現在是台灣要思考的現實」。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直到今天,台灣人對中國大陸在世界權力體系中的實力與權力的增長,完全看不到。台灣人對美國在運轉和維持權力體系方面的無力,也完全看不到。台灣人對美國人介入台灣事務依然充滿沒有依據的全面性期待。 看不到政治責任的緊迫性,是讓台灣人不會採取行動的最主要原因。 1.2 台灣人嚴重缺乏對大陸政治語言的解讀能力。 台灣人不單單是缺乏對政治走向的判斷能力,或許他們也嚴重地缺乏對大陸政治語言的理解能力。 我在2019年10月我在 「如何爭取到一國兩制的可能性,現在是台灣要思考的現實」指出以下事實。就是一國兩制正在遠離台灣,台灣人要站出來爭取,而不是反對它。這一判斷並這不是我個人的想象,而是對大陸公開文宣的解讀中得出的結論。因為渺小如我這種人,是沒有一絲一毫的能力來影響中國大陸的政治走向的。但是我知道去讀大陸人在講什麼。可惜台灣人連我這麼直白的解釋都不願意聽,浪費了整整3年時間到2022年8月10日。 這一個極端重要的日子裡,中國大陸正式宣布「台灣已經失去事實上的一國兩制。現在還有一個殼。但是這個殼,也要來談才行」。 這個重要的公告明明白白地白紙黑字地擺在檯面上,已經快一年了。至今沒有見到台灣人出來解讀它! 我現在願意把我的翻譯匯報給台灣有關方,普通老百姓,政客,和領導人,爭取這個殼,也只剩下最多3年半的時間。 1.3  大陸2022年8月10日公告的白話翻譯: 現在重複一下我對大陸2022年8月10日公告的白話翻譯: (1.葉劍英鄧小平作出的政治承諾全部失效。一切要重新談。 (2.台灣沒有外交權; (3.台灣沒有統兵權; (4.台灣首長和高管必須擁護大陸,並且直接受中央政府監督和管治。 (5.要談的就是殼,包括,不向台灣徵稅,保留行政體制,保留經濟體制。 (6.這個殼不白給,要來談才有。 (7.留這個談判窗口,就是盡民族大義和歷史責任。談不談隨便你。 (8.要談趕快來談,反正要在老子的任期內把這事結束(這就是我判斷的2026年4月到9月發生大件事的基礎)。 (9.不要再玩花招了。美國人也玩不動了。他敢玩,老子就敢捶死他。 台灣有2300萬人,據說台灣大學水平在亞洲靠前。大學,大學老師,大學生,要拿出來東西來講明自己。要儘自己的政治責任,要儘自己的歷史責任。真正愛自己,要行動!不要坐失這關鍵3年時間。 2 台灣沒有產生大英雄的空間 2.1失去機會的重要人物 中國人對於大英雄的定義,就是建立不朽功勳。不論這個基礎是小群體如台灣2300萬人,還是如大陸14億人的大群體。 對於台灣人來講,不論是實現了獨立還是實現了一國兩制,都會在後來的歷史上成為大英雄。其中李登輝,陳水扁,連戰,馬英九是最接近這種機會的人。但最終沒有成就。李登輝和馬英九失敗於個人勇氣。陳水扁敗於歷史時機。連戰失機於台灣人的猶豫。從此之後,台灣再不可能產生一個人敢於宣布台灣獨立的人,也產生不了一個敢於說接受一國兩制的人來了。 我們今天總結一下台灣的有實力的政治人物,可以大概地把他們分為兩類人。政治見識為主的人才和行動能力為主的人才。李登輝,連戰,郁慕明,王丙忠算得上有政治見識的人;陳水扁,蘇貞昌,蔡英文,賴清德,侯友宜,算得上有行動能力的人。除了陳水扁或許算得上二者兼具以外,其它人幾乎都不同時具有這兩個方面的能力。 …

中國武統方案(9):台灣之宿命(3:統一方式的路徑與特徵)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9):台灣之宿命(第二部:永失一国两制)

  摘要: 2019年10月9日,一個重要的日子。有人提醒台灣方面,一國兩制正在遠離台灣。期望他們自己出來爭取而不是反對它。2022年8月10日,一個更重要的日子。大陸方面正式宣告,沒有了事實上的一國兩制。指明:1葉劍英鄧小平的承諾全部失效;2台灣沒有外交權;3台灣沒有統兵權;4台灣高官必須擁護中央政府並直接被中央監管。現在還有一個殼可以談。這個殼就是民生方面的徵稅問題,行政方案,和經濟體制。這個白皮書沒有提到具體時間限制。但指明了一定是在本屆大陸領導人任期內。一般推測最後日期在2026年4月到9月。如果為真,那麼還留有3年的和談窗口。   一:台灣已經失去一國兩制 忘記了具體時間,但一定是在2019年10月之前,曾在一個網站寫下一篇文章。主要的意思 就是:當前最合符台灣人利益的事情不是反對一國兩制,而是盡最大可能爭取一國兩制。而且我也把這一份文案轉發給了一個台灣的名嘴。 但事實時,即使是台灣最激進的統派名嘴,也不敢接這個話題。也不敢講爭取一國兩制的話題。這就最終引出了我的結論–台灣已經失去了一國兩制的可能。 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空間是大家熟知的事實,是不是它在大陸就有空間? 現在我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匯報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台灣方,美國方,和香港方共同把「一國兩制在台灣」玩沒有了。 台灣的一國兩制可能性已經沒有了的原因,具體可以細分為以下: 1.留下外國力量干涉中國問題的空間。 2.香港樣板留下負向的效果。 3.台灣人「作」。 4.大陸人恨。 5.從歷史角度增加國家的管治成本。 二:一國兩制樣板的致命缺限 –留下外國力量干涉國內問題的空間。 1. 歷經甜蜜婚禮後終成怨偶。 香港回歸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少有的擁有極其良好的政治條件下的重大政治行為。在當時的歷史機遇之下,幾乎完美地達成了中國中央政府期望達到的所有重大政治目標。 但是就算如此良好的條件下建立的政治結構模型,卻也留下了當時難以預料的致命缺陷。留下了外國力量干涉國內問題的空間。 事實,過程,結果歷歷在目。不用更多地論述這一結論。 2.  亡羊補牢式的反思。 2.1. 限制特區政府的外交權利能不能堵上缺口?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個缺陷源於當時給香港特區政府的部分外交特權。以後可以在台灣特區架構下堵上這個缺口。我的看法是不能。 通過內政架構可以很容易在桌面下搭建外交接口。如果給予了內政特權,那麼批准NGO落地算不算行政權力?批准文化窗口落地算不算行政權力?批准文化交流算不算行政權力?這一類行政權力之下,只要沒有足夠的監督,實質上地搭建外交接口是非常容易的。如果已經確立了特區政府的行政特權,要設計什麼樣的機制來克制行政權下的外交偷腥行為?建立這種機制的政治成本有多大?會不會又在此基礎上增加額外的政治風險?都需要仔細考慮。 2.2. 仔細地挑選特區領導人能不能堵上這個缺口? 或許有人覺得如果中央政府在挑選特區領導人時,謹小慎為一些,考慮更全面一些就可以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比如澳門就順利地完成了安全條款的立法。我對通過挑選特區領導人來堵上外交接口漏洞的看法依然是否定的。 2.2.1 董先生之例子。不論以當時的情況衡量,還是在20多年後的今天的標準來衡量,當時的香港首屆特首董先生,都是極其優秀的人選。就算這樣優秀的人選,當時盡力也沒有辦法完成安全立法。可見以個人之力來修正系統性的缺陷,是難以實現的。 2.2.2何先生之例子。澳門的安全條款立法順利完成,不能成為系統性的常規性的範例。澳門的政治力量與經濟力量與過去的任何時期的大陸中央政府都保持着巨大「極差」。中央政府無論在經濟方面和政治方面作出微小修正,都對澳門特區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在中央政府扶持下的澳門,經濟力量已經迅速增長。但是經濟力量快速增長以後的澳門,對中央政府的政治依附力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還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來認識。財政與經濟政策支持澳門的中遠期效應還沒有正式成型。 2.3. 更多的政治傾斜和更多的經濟支持能堵上外交的安全缺口。 抱這種想法的人,基本上可以斷定他就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專業人員。 2.3.1. 租借橫琴校區的政治效應至今都仍是正面的。但長遠的角度如何衡量,還在未定之數。 2.3.2.保持澳門的賭場經濟,對中央政府的影響與對大陸整體經濟的影響都還在進一步評估之中。 2.3.3.將來澳門的政治依附力如何保持,依然要作長遠評估。 2.3.4.在98年中央政府支持下阻擊索羅斯的攻擊。在整個東南亞全面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保持了香港的財富。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放在任何一個經濟場景和歷史場景之下,都是極其重大的。如此巨大的支持,並沒有換到香港某一任特首的回報。相反地在其任期內放任(支持)港獨勢力迅速壯大。 2.3.5.中國對香港的支持,絕大部分都轉化成為香港壟斷資本的利潤。這些壟斷資本的代表,在大陸與香港得風得雨。其根本就是中央政府支出的政治成本與經濟成本。可是在香港動亂時期,香港壟斷資本實質上是背叛了中央政府的。還居然出來講什麼「X台之瓜」的鬼話。換成老百姓的白話就是「我就是一個小媳婦而已,成天裝孫子,謹言慎行,小心翼翼,才能活到今天。我那裡有什麼能力來報答你呢?」。更直白的翻譯就是「成天欺負我,今天想讓老子給你站台,門都沒有」。 2.3.6. 從95年接觸台商起,深入了解台灣人「賺錢可以,別想我認你做老大」的對大陸排斥心理。西瓜偎大邊。越有錢,越自大。早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時,我就據此作出與大眾認知相反的預測。我認為在馬英九的治理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只會變得更壞而不會是更好。因為大陸為了「靖綏」,一定會大力支持台灣經濟發展。而台灣經濟發展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台灣人要做大陸人的老大。而不是台灣人會認大陸人為老大。在今後的將來的一個較長時期里,台灣人的這種骨子裡的認知,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以經濟和政治成本投入換取政治依附的想法,在台灣是行不通的。 台灣人信奉「權力極差」。「西瓜偎大邊」,「拳頭大聲音大」,至今依然是台灣人的口頭語。在台灣人沒有認識到他們與大陸存在巨大「權力極差」之前,他們不會從內心依附大陸。向台灣大規模地投入政治成本與經濟成本,只會縮小、削弱、負作用於頂級權力(中央政府)與次級權力(台灣省政府)之間的「權力極差」。從而造成權力結構體系的不穩定。 (附:「權力極差」這個詞可以被定義為權力等級之間的綜合力量的差距,被定義為維持一個權力體系的穩定的重要基礎。(詳情請跟蹤「國家戰爭強度」、「帝國的興亡周期」)   3. 前瞻式的反思–需要不需要建立一個與西式體制接洽契合的接口? 所謂接口,就是一個通道。你想出得去,就得允許別人進得來。個人的感覺(非系統性的思考)是沒有必要建立一個接洽西式體制的接口。理由如下。 3.1   中國幾千年來建立了不少隘口。建立隘口的一個根本立足點,就是有利於己方的防守。就是為了以最小成本支出實現最大防守功能。所以即使是要建立一個接口,建在那裡最有利,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尤其不宜建在海權特徵明顯,陸權覆蓋不易(成本高)的地區。 3.2. 近來的實證證明,分權體制之下,只能選舉出低於平均智商水平的業餘性質的國家管理者。這些人的作用就是削弱國家實力。香港政客和台灣政客這些年的表演,無一不證明這一事實。當然像Trump,莫迪,普亭,默克爾大媽,埃爾多安這類強人也有,但是比例極小。 …

中國武統方案(9):台灣之宿命(第二部:永失一国两制)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8):韓國難為之路

(本文为未完毕之研究提纲) Preview Date Mar. 29, 2023 Updated Date Sep. 8, 2023   摘要: 韓國是中美沖突劇本中不可回避的一方。是美國聯盟中的主要成員。也是早期沖突和低級別沖突中的主要參與方。但是韓國沒有與中國、俄羅斯、甚至朝鮮進行全面戰爭的政治基礎。這一政治缺陷導致韓國能積極地介入低級別沖突,但無法進入中等級別或更嚴重的戰爭行動中。隨著戰爭響應等級的提升,韓國迅速地退出戰爭程序是可以預期的假設。 關鍵詞: 2026,亞洲戰爭,中美沖突,韓國, 韓國人的內在特征可以用好強來形容,甚至是魯莽地好強。他們不甘於在政治舞台上的平淡。在中華帝國秩序時代,他們以自詡為“小中華”而自豪。在美國帝國秩序時代,他們自詡為“東方耶路撒冷”。韓國常常以最顯眼的舉動,緊緊跟隨美國的各項政治決策。但是遺憾的是,在中美的亞洲沖突中,韓國卻是最無力的參與方。雖然韓國有比日本更強的獨立決策能力,但是韓國的政治決策嚴重地受周邊國家的政治決策的影響。無論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甚至朝鮮,這些國家的任何政治決策,都會嚴重地影響韓國的決策能力,決策狀態,和決策方向。 1. 美國對韓國的影響 美國在韓國有廣泛而深刻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影響力。韓國是美軍在亞洲的第二大駐紮國。韓國軍隊的戰時指揮權歸屬於美國。美國在韓國布置有多套的導彈追蹤與監測系統。美國熟練地運用監控,爆黑料,引發抗議,政變甚至暗殺的手段,實際控制韓國政客的命運。一旦美國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韓國是毫無疑問的美國聯盟成員。出現在中美沖突的前線。如果美國與中國的沖突保持到“靖綏方案”及以下的水平,表明美國與中國有不嚴重地改變地緣政治局面的默契。在此沖突水平層面,韓國保持在中美沖突的前線,不至於對韓國的國家利益帶來重大沖擊。 2. 中國對韓國的影響 中國對韓國的現存影響主要在經濟層面。但是在這個層面上,美國與歐洲市場對韓國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韓國實際上更多地擁抱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政策。中國對韓國擁有實際上的地緣政治優勢。但是60多年來中國一向沒有使用這一武器的意願,以致於韓國政客會忘記這一重要事實。中國理解韓國的現實。如果韓國在中美沖突中表現得中規中距,中國也不至於對韓國表示出過度的怨恨。中國有隨時挑起朝鮮半島戰爭的能力。中國有隨時在中韓海洋邊界上挑時沖突的能力。中國也有隨時地摧毀韓國國家經濟基礎的能力。如果韓國嚴重地激怒中國,中國可能直接對韓國進行打擊。打擊可能集中於地面軍事設施和經濟基礎。中國可能不追求嚴重毀傷韓國的海軍能力。中國不會容許韓國加入“中等響應級別”及更高級別的戰爭。韓國無法抵抗中國的這一政治決定。 3. 俄羅斯對韓國的影響 俄羅斯對韓國擁有地緣政治優勢。盡管因為經濟力量的弱勢隱藏了這一優勢,但是俄羅斯有能力隨時激活它。俄羅斯對韓國的影響可能更多地通過代理人來實現。一旦俄羅斯決定打擊韓國,可能是無差別的打擊。不會刻意地保留韓國的某一方面的軍事力量。 4. 朝鮮對韓國的影響 盡管南北韓都在追求和解,但可以預料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大的進展。在中美沖突期間,南北韓的對立可能加劇。朝鮮對韓國擁有心理優勢,盡管這種優勢實際上並不能疊加在政治優勢上,但能疊加在軍事能力之上。朝鮮實際上擁有對韓國的地緣政治優勢,盡管韓國事實上不承認這一點。中國或者俄羅斯與朝鮮的合作,是韓國密切關切的重點。一點風吹草動,都會驚起韓國的注意力。這是韓國不能全力投入中美沖突的根本原因。 5. 韓國軍事行動歷程 在中美沖突的早期,積極地參與美國主導的軍事行動,合符韓國的國家利益,也符合韓國政客的利益。韓國作為美國的殖民地,跟隨宗主國的行動方向是其國家利益所在。韓國可能參與中美沖突早期的各項軍事行動。也能參與所有低級別軍事沖突行動。一旦美國決定將軍事力量撤離到中國的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之外的時候,就是韓國撤離軍事行動的時間表。中國不會允許韓國加入中等級別戰爭及更重大的軍事行動,以降低中國面臨的風險。韓國沒有能力反抗中國的政治決心。因為相對於美國,中國對韓國國家利益具有更大的摧毀能力。韓國也沒有能力反抗俄羅斯的政治決策。一旦俄羅斯通過代理人發起針對韓國的戰爭行動,韓國就不得不向俄羅斯妥協。甚至在俄羅斯威脅要這樣做時,韓國就會退縮。韓國當然有實際能力抵抗朝鮮的軍事打擊,但前提是沒有中國或俄羅斯介入的背景。 小結: 韓國是中美沖突劇本中不可回避的一方。是美國聯盟中的主要成員。也是早期沖突和低級別沖突中的主要參與方。但是韓國沒有與中國、俄羅斯、甚至朝鮮進行全面戰爭的政治基礎。這一政治缺陷導致韓國能積極地介入低級別沖突,但無法進入中等級別或以上的戰爭行動中。隨著戰爭響應等級的提升,韓國迅速地退出戰爭程序的假設是可以預期的。

中國武統方案(7):日本之糾結

(本文為未完畢之研究提綱) Preview Date Mar. 29, 2023 Updated Date Sep. 10, 2023   摘要: 一旦中國與美國在亞洲發生軍事沖突,日本一定會卷入其中。而且日本將會是沖突早期的主要力量甚至關鍵力量。但是一旦中美沖突進入中等級別,日本就會面臨選擇A或B的糾結狀態。一旦確信美國聯盟不能在沖突中擊敗中國,日本就面臨著緩解來自中國的巨大政治壓力的現實選項。這些壓力包括歷史問題,戰後安排問題,國內動蕩問題,南千島群島地緣壓力等。 關鍵詞: 日本,選擇,中美沖突,戰後秩序,殖民地屬性,地緣政治 一旦2026年中國與美國在亞洲發生軍事沖突,日本將是美國聯盟中的活躍成員。並在前期的沖突中有關鍵性的作用。但是面對中美沖突的全過程,日本存在致命性的缺陷,那就是日本難以主動地控制自己的命運。這一缺陷致使日本在整個沖突中處於覆雜的政治環境。日本的命運走向嚴重地受制於外力影響。 一.日本對美關系的政治缺陷 1.1 國防依賴 國防能力完全依賴(依附)於美國。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至今沒有國防軍隊。其國家防衛功能完全由美國承擔。沒有獨立的防衛政策,其軍事決策能力完全受制於美國。 1.2 政治依賴 政治決策過程嚴重受美國影響。作為一個沒有獨立軍隊的國家,失去軍事決策權的同時,失去政治決策權力也是合乎邏輯的。日本的戰後政治結構由美國建立;日本的政治人物受美國嚴密控制;從而保證了日本的政治決策方向跟隨美國的政治方向。 1.3 經濟依賴 日本戰後的經濟恢覆受益於美國的支持。同時日本的經濟發展框架也受美國的嚴密控制。這也是日本在科技發展進程中累次點錯科技樹的根本原因。 二.日本對中關系的缺陷 2.1 歷史缺陷 日本在國家歷史方面有著嚴重缺陷,這一缺陷成為日本國民的精神壓力。對於如何緩解,修正,補正這一缺陷,至今仍是日本國民的一個現實問題。 2.2 政治缺陷 政治環境方面,日本存在戰後安排的致命缺陷。這一缺陷成為日本內心產生愄懼的另一個重大根源。 2.3 地緣缺陷 中國登陸台灣島後,對日本占有地緣政治的優勢。這一地緣優勢同時也被中國的經濟力量與政治力量的加以增強。 三.日本面對戰爭的主動選擇 3.1日本是中美沖突早期的主要參與力量 面對戰爭,日本沒有事實上的主動選擇權。它的主動選擇權實質上就是美國的軍事決策權。一旦中國與美國發生沖突,日本軍事力量成為美國聯盟的先鋒隊伍,是完全合乎邏輯的推斷。日本在中美兩國沖突的早期與低、中級別沖突進程中,一定是參與沖突的主要或關鍵力量。 3.2 日本有徹底擊敗中國的內在沖動 (1. 解除歷史負擔;(2. 解除清算戰後安排的政治缺陷;(3. 阻止中國快速奪取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4. 擊敗中國帶來巨大地緣政治收益。 四.日本面對戰爭的被動選擇 一旦中國在亞洲戰場上獲得主動權,或者中美沖突的級別升級到中等級別,日本(美國聯盟)必然被動地選擇他們的軍事方案。其特征就是將駐紮在日本與韓國的有效軍事力量向菲律賓或其它駐軍點移動。其目的是逃逸出中國中程彈道導彈的有效射程。 (1. 日本逃逸出殖民地屬性 一旦美國軍事力量撤出東北亞,對日本殖民的軍事壓力消失。日本逃逸出殖民地屬性的歷史機會來臨。 (2. 日本逃逸出美國聯盟一旦美國顯示不能在中等級別及以上的沖突中戰勝中國,日本必定迅速背離美國而加入中國聯盟。日本一定要通過這一歷史時機,減輕它的歷史負債,同時祈求中國不要清算戰後安排。 五. …

中國武統方案(7):日本之糾結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6):歐洲之異數

(本文为未完毕之研究提纲) Preview Date Mar. 29, 2023 Updated Date Sep. 10, 2023   摘要: 歐洲必然受到2026年的亞洲戰爭的嚴重影響。無論是介入或逃避這場戰爭,對歐洲都是兩難選擇。作為美國的殖民地和美國主導的帝國秩序的領導集團,逃避這場戰爭對歐洲是極其艱難的過程。既不能安撫歐洲各國民意。更不能有效地阻止中國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快速權力擴張。如果歐洲介入這場戰爭,必然遭受中國的反噬。直接導致歐洲“邊界遊動”的進程正式且完全地重啟。從而激發久遠而深刻的歐洲混亂和歐洲地緣政治力量重構。歐洲應該正確認識現存的殖民地狀況,並開始在心理上和思想上為擺脫殖民地屬性作準備。並從更高更遠的角度來看待2026年發生的亞洲戰爭。 關鍵詞: 2026戰爭,亞洲戰爭,2022戰爭,歐洲戰爭,國境線,遊動,北約,集體防衛條約 一:2022戰爭對歐洲的影響 1.1 一場削弱歐洲的戰爭 1.1.1 削弱歐洲 2022年2月啟動的戰爭進程,事實上是一場削弱歐洲的戰爭。它的主要的結果就是建立起一條堅固的“烏克蘭壕溝”【1】。這條壕溝的作用就是將歐洲分為“歐洲”和“俄羅斯”兩大部分。這一壕溝不僅僅只是割斷了雙方的經濟支持與政治支持,而且推動雙方進入“敵對-消耗-更敵對-更多消耗”的惡性循環之中。 1.1.2 多重削弱作用 (1. 歐洲與俄羅斯失去“和解與合作”的重要歷史機遇; (2. 失去歐元結算中俄油氣交易的歷史機會; (3. 升高歐洲與俄羅斯雙方的經濟運行成本; (4. 歐洲核心區出現長期性的混亂局面 (5. 剝奪俄羅斯人的“歐洲人”身份,對歐洲的安全與穩定種下核地雷。 1.2 重新啟動歐洲邊界遊動進程 1.2.1 揭開歐洲邊界遊動史的記憶傷口; 1.2.2 迫使俄羅斯尋求安全邊界。地緣政治邊界和心理安全邊界; 1.2.3 眾多國家已經完成心理與政治準備,準備加入新的邊界遊動進程; 1.2.4 中國可能會推動,加速,或者加劇這一過程。 1.3 徹底改變中國對歐洲的政治策略 1.3.1 歐洲全面具備了“殖民地”特征; 1.3.2 具備殖民地屬性的歐洲,將會成為(或者實際已經成為)中國的巨大負荷,而非中國期望的“減壓閥”; 1.3.3 盡管歐洲有擺脫美國控制的沖動甚至實際努力,但是不能更改歐洲事實上是現在帝國體制的權力集團的這一政治事實。歐洲與中國實際上處於“秩序維護者”和“秩序反對者”的不同陣營; 1.3.4 引發歐洲混亂或權力解構過程,是阻止歐洲介入亞洲戰場的重要環節; 1.3.5 …

中國武統方案(6):歐洲之異數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5):中美全面整體戰爭劇本假設

(研究提纲) Preview Date Mar. 29, 2023 Updated Date Sep. 9, 2023   摘要: 針對中國在2026年發起的跨台灣海峽軍事行動,美國及聯盟國具有多套反應方案。這些方案的目標均出於減少政治損失,阻止中國進一步擴大政治收益。但是政客的認識與民意之間總有差距。民意的阻力是阻止“事前和談方案”的主因。國內法阻力,國際法阻力,以及對終點的不可控性,又阻止了“事前阻遏方案”的實行。事後反應方案中,全面性的政治制裁和經濟制裁組成了美國聯盟的反應方案的基礎。但是缺乏軍事反應的任何方案均不能有效地穩定國內形勢,也無法有效地維護現有帝國秩序的權威,更不能有效阻止中國的地緣收益的快速擴展。但是軍事方案的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控制軍事沖突的等級,以及避免給任何一方帶來重大的軍事損失,是雙方政客面臨的巨大挑戰。中國方面的優勢在於有選擇開戰時機和戰場範圍的政治優勢。美國聯盟難以登陸中國的陸地,也保證了中國不致遭受全面軍事失敗。美國的優勢在於全球範圍內的軍事與政治的全面優勢。中國沒有能力在國家層面給予美國重大的打擊。即使美國軍事力量退回美洲,也不會招致美國的政治與經濟實力受到明顯削弱。諸多因素使美國有主動地升級軍事響應級別的心理優勢,甚至將核裝置應用於實際沖突之中。為阻遏核戰爭的發生,除了雙方政客有充分理智的政治認識外,從實質上調動雙方國民的反核認識可能更為重要。 關鍵詞: 戰爭,跨台灣海峽,統一,中美沖突,響應,等級,方案,假設   基於中國在2026年的跨台灣海峽軍事行動,美國聯盟發起一系列的反應行動。這些反應行動可能激發中美的全面整體戰爭。中國(聯盟)與美國聯盟的全面整體戰爭可能存在3個不同的版本。這三個版本在細節方面存在差別。但基本的主體結構和基本的演進路徑非常接近。以下的討論均盡量略去三個版本的差別。主要聚焦於主體路徑。 一:三個不同版本。 由於美國聯盟的靖綏軍事方案失控,升級成為雙方的全面整體戰爭; 美國集團事先主動地計劃好的全面整體戰爭方案;  對中國的窒息性經濟戰爭激發中國主動性的全面整體戰爭; 二:全新的戰爭特征和基調。 全新歷史特征 如果这一次中美全面整体战争爆发,将具有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是在有完整记录的3000年战争史中第一次出现。就是以削弱或消灭对方的持续战争能力为主导代替了既往战争中主要聚焦于消灭敌方的军事力量。 从中国古代史书中第一次出现战争记录以来,直到一战二战,甚至二战之后的主要战争,消灭或削弱对方的战争能力,都聚焦于消灭、歼灭、击溃对方的军事能力。一方军事上的完全失败就代表这一方失去军事与政治能力。 这一次即将到来的战争也同样不同缺乏军事打击过程。而且军事打击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多样,更为残酷,也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结果。来自太空的打击;严重依赖于太空能力的军事行为;超视距作战;陆权战争能力压制海权战争能力;政治操纵全面介入军事过程;核装置的真正使用或者用于临战状态的相互威慑;这一系列的军事新形态和新特征,都将会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强烈的印记。 但是所有以上这些军事标记,都不会是这一场战争的根本特征。这场战场的根本特征在于在 第一次新特征戰爭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聚焦於削弱對方持續戰爭能力的全面戰爭。消滅戰場軍事能力和殺傷武裝人員的重要性退居這場戰爭的第二位。   三:戰爭的響應級別與升級過程 3.1 一級響應 :騷擾戰 騷擾戰,可以出現在靖綏方案與整體戰方案中,成為兩個方案的共同部分。為配合全面政治制裁與全面經濟制裁行動,在宣傳戰的同時,美國和各個盟國發起針對中國的全方位、多點騷擾行動。特點為亞軍事沖突級別的武裝對峙。在這一行動階段,西歐國家、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都是美國的強大資產。緬甸、泰國、印度、哈薩克斯坦、菲律賓等地,中韓海洋分界線附近,釣魚島附近,黃巖島附近,都有可能出現混亂熱點以增加對中國的政治與軍事壓力。中國將誘導或支持土耳其、伊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政治主張。作為對美國集團的政治騷擾的對等回應。這一階段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美國在這一階段的纏鬥中對中國具有壓倒性優勢。中國將盡力避免長期陷入不利局面之中。  3.2 二級響應 :半接觸戰或低級別代理人戰爭 不論是中國首先升級反應級別還是美國的亞洲代理人率先升級反應級別,小規模實戰沖突將會在這一階段發生。這一階段,印度、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和緬甸都可能成為美國的重要資產。中國肯定會在歐洲引發沖突熱點和混亂。擴大俄烏戰爭的混亂,激活或升級巴以沖突。利用北非和遠東的既有熱點和潛在熱點,也將成為中國的政治選擇與軍事選項。這一級的軍事沖突,嚴格講還是政治戰爭的附帶效應,不具備獨立完整的軍事沖突特征,但它是實際軍事沖突發生的必備階段和準備階段。 3.3 第三級響應 :低強度熱戰 經過半接觸戰或低強度代理人戰爭的過渡與試探程序,低強度熱戰將是必然後續發生的過程。 3.3.1 低強度熱戰的等級特征: 低強度熱戰出現典型的戰鬥特征,出現嚴重的兵員傷亡和軍事財產損失。沒有任何一方遭受重大戰爭損失。也沒有針對國民經濟基礎的大規模打擊。 3.3.2主導成員 在小規模低強度熱戰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菲律賓、緬甸都可能是美國的正面資產。 3.3.3 韓國退出戰爭程序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韓國將在經歷一場或多場次的低強度熱戰後退出實戰狀態。不管中國集團或美國集團處於戰爭的何種狀態下,韓國都將是美國聯盟中第一個退出戰場的國家。韓國退出戰場標志著美國政治力量在韓國的嚴重退縮。美國的這一政治與軍事退縮難以在戰爭後恢覆。 3.3.4 印度與緬甸 印度與中國的邊境將會始終處於敵對但平靜的狀態。印度只會輕度的介入低強度熱戰這一階段或始終不會進入這一階段。緬甸與印度的總體態勢相似,但波動性比印度大一些。或者從不加入美國聯盟;或者在美國聯盟中比印度更加活躍。 …

中國武統方案(5):中美全面整體戰爭劇本假設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4):美國的選項

(研究提纲) 摘要: 針對中國的跨台灣海峽統一行動,美國從理論上講有五套應對方案。兩套事前應對方案,三套事後應對方案。從理論上看,事前方案,不論是事前和談方案還是事前阻遏方案,都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結果。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基於美西聯盟的政治體制,兩套事前反應方案基本上都沒有實施機會。在中國啟動了它的軍事行動後,美西聯盟國家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與軍事反應,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全面性的政治制裁的基礎上,美西聯盟還有三套不同的附加反應方案。就是全面經濟戰方案;靖綏軍事方案;和全面整體戰方案。無論美國聯盟選擇何種應對方案,其出發點和或可能的結果,都指向“止損”。美國聯盟從中國的行動中獲利的機會幾乎難以看到。一旦中國與美國聯盟啟動了全面整體戰爭,一場極其覆雜的,牽涉歐亞非,甚至更為廣泛的歷史動蕩進程很大機率會隨之開啟。 關鍵詞: 中國,統一,台灣海峽,軍事行動,中美沖突,選項 各種征兆清楚地表明,中國的統一行動已經不可能停下或者被阻止【1,2,3】。中國的跨台灣海峽軍事行動,對美國的意義完全不同於以往它在二戰之後的任何一場其它的戰爭。這場戰爭將會撬動(損傷,動搖,削弱,解構)美國主導的帝國秩序。並可能導致美國和歐洲組成的帝國統治核心的部分甚至完全解構。美國和歐洲的最佳反應方案其實就是止損。零損失甚至從中國的軍事行動事件中獲利的機率是相當渺小的。美國聯盟的止損方案可以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一個方向是事前反應,另一方向就是事後反應。在每一個方向上都存在不同的反應方案。包括:事前和談方案,事前阻遏方案;以及事後政治制裁背景下的全面經濟制裁,靖綏軍事方案,和全面整體戰爭方案。 一.事前和談方案 事前和談方案的前提就是美國集團已經明確中國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步伐無法阻止的事實。不期待中國的統一行動對現有帝國秩序的損害進一步擴大化。因而啟動與中國的全面性政治談判。以期待中國不會成為強大的反對現有秩序的力量甚至反對力量的集團領導。 1.1 事前和談方案的基本內容 1.1.1 已公布的對台框架不會成為談判內容 自從2022年8月10日中國中央政府發布對台灣問題的白皮書後,中央政府已經明確拒絕了給予台灣“實質上的一國兩制”待遇。這是已經公布了的框架。中國中央政府難以從這個公開立場上後退。由於中國中央政府的時間安排基本上已經定型,所以統一的途徑問題事實上也已經沒有足夠的談判的時間來改變。而且中國中央政府基本上會將對統一途徑的談判認定為一個政治陷阱。 1.1.2 美國在東北亞的法律地位和駐軍 在中國統一台灣後,一旦中國發揮台灣島的“陸橋”或“陸劍”功能,必將嚴重限制美國在日本海及周邊的“自由行動”能力。如果中國與俄羅斯進行深度合作,則可以從南北兩個方向加強中國的這一能力。這對美國是一個戰略性的挑戰。美國在東北亞的法律地位與駐軍問題,應該是美國在談判中的最大訴求。 1.1.3 東北亞的政治合作問題 東北亞的政治合作將是中國方面關心的主要問題。同時這也是美國方面最為擔憂的實質問題。如果中國在台灣島(甚至可能還在日本海北端)占據了地緣政治優勢後,後續又加強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的政治合作,美國力量逐漸淡出東北亞是一個完全可以預期的過程。這一問題是中國在歷史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發展步驟問題。難以在這方面完全停滯不前或者作出重大實質退讓。中國的外交專業人員會通過多重步驟,覆雜技巧來減緩美國的擔憂,逐步地小步地推進這一進程。 1.1.4 中國不進一步侵蝕美國政治權力 能否確保或確認在中國周邊地緣問題以外,中國不幹涉或反對美國的政治決策,這是美國關心的另一個關鍵問題。這是美國通過權力集中財富,維護昂貴的帝國機器的重要環節。 1.1.5 中國的經濟決策權力 中國能否承諾不進一步侵蝕歐洲的經濟權力,是歐洲重點關心的問題。中國能在那些經濟決策權力上獲得進步,則是中國重點關心的問題。歐洲,中國與美國必須在這一實質問題上取得進展,這是將中國融入美國的帝國秩序的重要一環。三方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對抗,將成為全面政治協調的阻礙力量。 1.1.6 美國在中國海洋基點內的自由通行權 這個問題並非關鍵問題,但可以在談判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時,成為中國與美國雙方的附帶收益。這種非本質問題,或可以成為關鍵談判的潤滑劑。在中國擴大地緣政治優勢以後,美國在中國周邊海洋的自行航行權問題,不會構成中國的實質缺陷或實際威脅。美國除獲得政治表觀收益以外,中國甚至也可以獲取中美合作的表觀收益。 1.2 事前談判的優點 事前談判可以涉及雙方關心的全部要點,通過雙方妥協來達成一致。對於現有秩序的維護者,這是最安全最穩妥的止損方案。對於挑戰方,減少了軍事沖突的風險,同時獲得實質性的收益,也是確保政治成功的最佳途徑。 1.3事前談判的缺點,難點,與意義 存在一個覆雜的政治現實。最有利於國家或集團的政治方案,往往在美西集團內是最難以實行的方案。達成與中國的事前談判方案有兩個最大的阻力。一是美西集團領導層對方案的爭執。二是美西集團國家的民意阻力。 1.3.1決策阻力 歐洲國家與美國的政治與經濟立場不會完全重合。對中國的政治讓步難以會取得統一的認識。即使這一政治妥協方案得到通過,也可能成為日後引發權力集團內部爭吵的事由。 1.3.2民意阻力 美國與歐洲區國家的政治決策過程受民意的強大力量左右。在西方世界的民意被逐步扭轉之前,對中國的事先政治妥協協議,基本上都會受到民意的否定。任何強行推行對中國的事前談判方案的政客,都面對政治前途終止的壓力。 1.3.3 事前和談方案的意義 操作層面上看,事前談判方案幾乎沒有現實可能性。雖然沒有操作可能,但有關事前方案的暗中討論與接觸,是推動“事後靖綏方案”得以實施的助力。這是事前方案存在的最大意義。 二.事前阻遏方案 2.1 事前阻遏方案定義與內容 事前阻遏方案指在中國大陸發起統一台灣的軍事行動前,美國聯盟就已經事前準備好了一系列強硬而且全面的軍事計劃,甚至於軍事先行行動。其切入點就是通過事先布置強大的兵力,直接從源頭上阻止中國大陸登陸台灣島。並由此引申出一系列不同的可能結果。 要成功地阻止中國大陸登陸台灣島,不外以下三個途徑。 2.1.1 事前阻遏:直接將美國聯盟的軍事力量事先駐紮在台灣島;直接有效地對抗中國中央政府的登陸行動。 2.1.2 事間阻遏:在日本,韓國,菲律賓事先駐紮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阻止中國大陸的登島行動。2.1.3 核力量阻遏:在中國大陸剛一發起空中行動時,就立即在南海歸屬權不明的小礁上直接試射小型核裝置,直接將戰爭級別推至最高級別。以直接使用核裝置進行總體決戰的態度阻止中國中央政府的登陸行動。 2.2 事前阻遏方案的終點 事前阻遏方案雖然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但是卻缺少一個明確的終點。終點的不確定性與不可控性,是事前阻遏方案難以操作的主要原因。 2.2.1 中美兩國的全面整體戰對決在台灣島事先駐軍,不僅必須突破美國的國內法律限制,也必須突破國際法的限制。如果美國選擇這一選項,沒有任何意外,中美兩國必然立即引發全面整體性軍事對抗。甚至於中國可能會選擇與美國主導的帝國秩序的全面性對抗。2.2.2 …

中國武統方案(4):美國的選項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3):中國的變量設計基礎

(研究提綱) 中國的統一台灣的行動,本質是反對現有美國帝國秩序的重大行動。任何輕視這一實質/本質的評估,都將帶來嚴重的預期偏差。 摘要: 中國的統一台灣的行動,本質是反對現有美國帝國秩序的重大行動。任何輕視這一實質/本質的評估,都將帶來嚴重的預期偏差。這一行動的後果,將會實際性地削弱以美國為主導,以歐洲為核心的帝國秩序。可以合理預期美國與歐洲將會對這一“小型軍事行動”作出“巨大反應”。以至於中國必須以美國和歐洲的全面性整體性反應為基礎,進行行動方案的變量設計。其中肯定包括:針對台灣的變量設計;針對日本的變量設計;針對韓國的變量設計;針對美國的變量設計;針對歐洲的變量設計;以及其它方面的動態設計。 一.中國統一行動從政治上挑戰美國的帝國秩序 1.1 全面壓縮了中國進行政治模糊的操作空間 自從2019年全面而且深入地介入香港混亂,美國已經事實上啟動了將中國歸入敵對陣營的政治行動。作為受害一方的中國一直拒絕承認這一政治進程。中國一直試圖通過模糊政策來緩解或者否認與美國聯盟的緊張狀態。尋找中間道路來維持與美國聯盟的聯系一直被中國的大多數政客認定為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中國的認識派力量,他們能清醒地認識到美國聯盟的敵意。他們有意識地否認或者模糊這種政治敵對的進程,以期盡量推遲與美國聯盟的全面敵對。並在這一過程中追求中國的最大利益。 中國的行動派力量,或許他們還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這一持續進行中的政治主線。他們或許認為中美之間的“這些政治沖突”,是圍繞時間線上發生的波動與偏差。他們認為通過他們的努力工作,能糾正或者減小這種波動與偏差。這種認識推動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修補中國與美國聯盟中各個國家的關系。 不管怎樣,在中國的統一台灣行動開始之前,中國的各方力量都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來延遲或淡化與美國的政治沖突,以期在現存帝國秩序內尋求中國利益最大化。 但是中國的跨海峽軍事行動一旦啟動,使得中國方面進行政治模糊的空間被大幅度壓縮。中美兩個集團實際性地進入了正面政治沖突。 1.2 直接挑戰美國的統治權威 美國用軍事力量維持台灣海峽的分離狀況已經持續了70年。這是一個政治事實,也是軍事事實。 中國在南海挑戰美國權威,還能找到很多面紗可以用來掩蓋或者模糊中美沖突的事實。但是在台灣海峽,維持台灣海峽的中線,以些來保持兩岸的實際分離,一直是美國親自操作和維護的。一旦中國啟動統一行動,沒有面紗或借口來掩飾這一政治事實。 1.3 直接挑戰美國的軍事權威 葉其泉從2024年4月起就一直認定美國是烏克蘭戰爭中的主導力量【1,2,3,4】。或許這是事實。即使是事實,烏克蘭戰爭的另一主導力量,俄羅斯,也從來沒有宣布軍事行動是針對美國的。 美國的軍事權威無論是在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前南斯拉夫的一系列行動中,都沒有面臨過事實上的挑戰。就算是伊朗,也是盡力維持與美國的不沖突局面。在面對美國與以色列的挑戰時,也是事實上采取守勢。 但是2026年的中國啟動的跨海峽軍事行動,即使美國軍隊沒有出現在戰場,都不可避免地被世界各國認定為中國與美國的正面軍事沖突。而且將被毫無疑問地被認定為美國的軍事失敗。因為它的直接後果就是美國親自維持的台灣分離局面被中國用軍事力量徹底破壞。從而直接地顯示美國軍事力量的缺口。 二. 中國的統一行動從本質上削弱美國帝國秩序 一旦中國的跨海峽軍事行動取得成功,至少在以下方面削弱美國的統治權力。 永久性地奪取了美國擁有了70年的台灣海峽控制權;永久性地壓縮了美國,日本,韓國在日本海及附近海域的“自由行動權力”;為“陸劍”或“陸橋”侵蝕海權打下基礎;為美國力量從東亞退縮打下基礎,或者直接促成這一事實;美國力量在東亞的退縮,將為形成“泛東亞合作區”打下政治與經濟基礎;日本與韓國可能背離現有經濟秩序,組建,參與,或者加入新經濟秩序,以求國家利益最大化;日本韓國一旦加入新經濟秩序,事實上宣告以美國為主導,以歐洲為核心的現有經濟秩序的解構;或者正式形成兩個平行的世界經濟體系;如果美國聯盟的應對出現重大失誤,將迅速而且直接地導致歐洲核心區的混亂或者全面性的邊界移動過程,或者邊界的重新認定過程。 三. 中國的統一行動可能全面解構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 (1. 大量的國家已經準備好了要挑戰美國管理的世界秩序; (2. 大量的國家已經完成了反抗現有體制的思想準備; (3. 如果美國力量出現明顯的缺口,尋找新的哲學體系與政治體系的過程就會被激發; (4. 現有的哲學體系與政治體系在維持統治秩序時,已經顯示出明顯的弊端;尋找新的哲學觀念與政治觀念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內在需要; (5. 反對性力量會自動地尋找行動窗口,尋找新的行動路徑,或者尋找新的領導核心。中國的軍事統一行動,或能提前啟動這一進程。 四. 中國的變量設計基於與美國全面敵對的政治現實 (1. 以上分析基本可以認可中國的軍事統一行動,美國主導的帝國秩序將面臨的巨大挑戰。作為現行帝國秩序的領導集團,美國與歐洲必將對這一“小型軍事行動”作出“巨大反應”。其出發點是減小傷害,保證秩序的穩定性。 (2. 中國政客不得不(主動地或被動地)接受一個可能性。這就是中國的統一行動可能不受控地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或混亂時代; (3. 中國對統一台灣的行動計劃,在進行設計時,必須以美國聯盟的全面性系統性反應為背景。其中包括: 針對台灣的變量設計; 針對韓國的變量設計; 針對日本的變量設計; 針對美國的變量設計; 針對歐盟的變量設計; 針對印度的變量設計; 容納前反對力量的容器設計; 應對全面性經濟驅逐的設計; 界定歷史進程中的合作夥伴與歷史強敵的思想準備。 研究提綱之小結 …

中國武統方案(3):中國的變量設計基礎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2):中美面臨的變量

Preview Date Mar. 29, 2023 Updated Date Sep. 8, 2023   (此文為未完畢之研究提綱) 摘要: 如果中國在2026年發起跨台灣海峽的軍事行動,美國很難給出恰當的反應。中國大陸在中程彈道導彈覆蓋區域,有明顯的軍事力量的優勢。也有選擇作戰時機的政治優勢。相對應地,美國既難以在軍事行動發生前采取有效的政治行動,又難以在軍事行動發生前采取有效的軍事行動。一旦中國陸軍完成登陸台灣島的行動,美國聯盟就完全失去登陸中國任何一塊陸地的機會。這一軍事事實足以保證中國在一系列的軍事沖突中不會遭受全面軍事失敗。但是這一優勢並不能完全保證中國的成功。如果美國有能力采取一系列超出常規框架的行動,也將有很大機會嚴重削弱中國的軍事優勢,甚至可能永遠將台灣從中國割裂出去。 關鍵詞: 跨台灣海峽,軍事行動,統一,有效射程,中美沖突,反艦武器 一.概述: 1.1. 基調與預測: 對於中國的統一行動來講,最大的風險來自於歐洲的態度。歐洲加入對中國的軍事反應,是中國面臨的最大變量。 基於維護現有的帝國秩序的需要,美國的最大的風險就是不能承受失敗。但是一旦開戰,美國的失敗難以避免,因為美國難以控制韓國和日本的退出程序。基本上講,這將是一場開戰之前就已經決定了結局的戰爭。 另一個理論上存在的選項是美國模糊與否認中國的軍事統一行動的反體制屬性。但是這需要在短時期內扭轉現有的反中國的政治氣氛,事實上是難以實現的選項。 對美國最理想的選項是事前的和談方案,以確保美國在東北亞的持續的政治與軍事存在。這個方案需要投入一系列的深度的協商與妥協。在美國沒有面臨巨大的實際壓力之前,這一選項也僅僅在理論上存在。 首先設定以下基調,不在此節討論。(1.中國一定要在習近平任期內統一台灣【1】。(2.中國極大機會在2026年發起統一行動【1】。(3.中國大陸在7天以內完成對台的全面軍事占領。【2】(4.台灣不會在軍事行動發起前主動提交和平談判方案【1】 1.2 中國不會遭受軍事失敗的基礎 如果在2026年4月到9月間,發起跨海峽統一行動,中國可能不會遭受軍事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基點支持這一預測。 (1.美國聯盟沒有機會登陸中國的任何陸地(包括台灣島)。這是中國立於不敗之地的最根本支撐;(2.美國沒有法律基礎與政治基礎在中國大陸發起軍事行動之前,駐軍台灣島;(3.中國有選擇戰場的優先權。中國可以選擇不在中程導彈射程之外與美國進行交戰;(4.中國有更強大的消耗戰的能力;(5.中國的戰役級武器有更高的投資產出比(成本交換比);(6.中國的戰略性武器有更高的投資產出比(成本交換比); 1.3 中國遭受軍事失敗的可能性 (1.美國事先就已經準備好了一場對中國的全面性整體性戰爭;(2.美國成功地阻止了大陸對台灣島的有效占領;(3.美國成功地在第一階段就集中了歐洲的軍事力量加入整體行動;(4.全面核對決; 1.4 美國的優勢 (1.全球布局的軍事基地與支援基地;(2.強大的既有軍事力量的存量;(3.全球性的戰場優勢;(4.無與倫比的聯盟體系,能集中最強大的軍事能力與經濟能力;(5.核力量優勢和主動提升戰爭級別的決心; 1.5 美國的劣勢 (1.不能承受軍事失敗;(2.不能在一場長期消耗戰中獲勝;(3.難以從戰場外圍向戰場中心集中軍事力量;(4.軍事政策受國內民意波動而發生巨大改變;(5.無法同時處理歐洲戰場與亞洲戰場的兩場全面性戰爭;(6.既難以事先選擇軍事方案,又難以事先選擇和平方案;(7.無法控制戰爭過程中的日本與韓國的退出風險;(8.無法穩定控制歐洲權力體系重組的風險; 二.中國不會遭受軍事失敗的基礎 2.1 中國有選擇戰爭時機的政治優勢 大概率中國大陸會在2026年4月到9月的某一天里發起行動。而且中國中央政府有選擇最佳行動日期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盡管美國聯盟能對中國發起各種各樣的指責,但是歸根結蒂這是一場國內戰爭。美國聯盟在現存的秩序體系內找不到充分理由采取事先的阻止行動。 2.2 美國聯盟難以阻止中國中央軍隊登陸台灣島 2.2.1 無法事先阻止登陸 美國找不到充分的政治理由與法律理由可以事先在台灣島布置有效軍事力量,以阻止中國中央政府軍隊登上台灣島; 2.2.2 無法事先積聚兵力 事先就在韓國日本與沖繩布置大量軍事力量以阻止大陸軍隊也不是優選的軍事政治或經濟選項。一是中國軍隊可以通過拖延戰術消耗美國聯盟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二是大量駐軍日本與沖繩是一個極其負面的政治行為,會造成日本民眾對這一現實的抵抗。三是一旦沖突發生,會出現因一場戰鬥而損失主要軍事力量的巨大風險。 2.2.3 快速軍事援助無法阻止登陸 就目前的軍力差距,快速的軍事援助無法填補大陸與台灣的軍事力量差距。完成軍事行動的日程取決於中國中央政府的行動決心,暴力決心,與政治猶豫。 2.2.4 難以向戰場中心實施有效軍事行動 即使是事先在菲律賓大量駐軍,既難以向台灣島投送陸軍軍力,也難以向台灣島投放足夠的遠程火力。 …

中國武統方案(2):中美面臨的變量 Read More »

中國武統方案(1):成型於2012, 實踐於2026(一)

  Preview Date Mar. 29, 2023 Updated Date Sept. 3, 2023 摘要: 盡管中國至今沒有釋出明確信息來披露它的台灣統一計劃的成型日期,但諸多線索指向2012年。非常大的可能是軍事統一台灣的計劃成型於2012年。在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公開地正式地向國人承諾,統一台灣的歷史任務,將會在他的任期里完成。2019年,中國的官媒隱晦但是卻立場堅定地指出,台灣方面深度地介入了香港的反送中動蕩。2019年10月,有博客作者已經從中國政府的官方文字中讀出來中國大陸正在放棄“一國兩制”的政策,並試圖敦促台灣方面主動迎接一國兩制而無果。在這一預測的三年後的2022年8月10日,大陸中央政府正式地宣告:台灣方面失去了“實質性的一國兩制”。即沒有統兵權,沒有外交權,行政高官必須擁護大陸並接受中央全面監管。大陸中央政府至今還留有政府架構,經濟體制,稅收優惠方面的談判空間給台灣行政當局。這一談判窗口期可能將會在2026年關閉。留給台灣方面還有大約3年的時間。 關鍵詞: 統一,跨台灣海峽,戰爭,一國兩制,2012,2013,2019,2022,2026,中美沖突 一:中國統一計劃成型於2012年 覆習從2010年至2012年習近平的政治經歷,可以認為中國中央政府的武裝統一台灣計劃成型於2012年。它是習近平順應大陸強大民意,團結大陸強大政治資源的政治行為。他以此為基礎團結了中國各自分散的政治力量,形成了當時最強大的政治力量團體。並據此在與江澤民集團與胡錦濤集團的政治爭鬥中贏得主動。以下要點是支持這一假設的線索。 (1. 習近平曾經遭遇政治危機。下附表一簡單地列出了習近平遭遇政治危機並最終扭轉不利局面的過程。   (2. 即使是在胡錦濤執政的10年時期,江澤民政治集團依然主要地支配著中國的政治走向。追蹤中國政治局勢的專家學者都知道並承認這個事實。(3. 胡錦濤出任中國國家主席10年時間,亦難以削弱江澤民集團的力量。因此可以想像習近平只是以儲君的地位直接挑戰江澤民集團和胡錦濤集團兩大政治集團,其難度之大,其風險之大。追蹤中國近三千年的有記載的歷史,在相似的政治局面下,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4. 結果是習近平能成功贏得這一場艱苦而且艱巨的政治鬥爭的勝利。證明習近平具有超級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他有一種超級政治能力。這種特殊能力使他在覆雜的局面之下,能發現出來一個能團結中國其它政治力量並組成一個新的統一的政治集團的共同的政治方向。(5. 習過平在扭轉不利局面的過程中,不僅是取得了保全自己的勝利,而且是取得了全面性的,顛覆性的勝利。其中有三大重要標志。(1) 阻止和中斷了同時配備下一屆儲君的習慣做法;(2) 將政治局常委數量從9名降為7名;(3) 將政治局常委共同執政制改造為定為一尊。(6. 中國的其它各個重要的政治力量,其身份背景立場利益均不相同。要團結中國的這些政治力量(集團),習近平必須要能發現或找到團結這些政治力量的共同訴求或共同理念。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國最強大的民意基礎與政治訴求,就是統一台灣。也只有這一訴求,能超越當時的各種覆雜局面,具備能團結中國各個重要的政治力量的能力。(7. 按照中國的政治決策程序,重大決策至少要經歷8到10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決策過程。在習近平執政後的第11個月,習近平就正式地向中國公眾作出了政治承諾。他將在他的近期內完成統一台灣的歷史任務。從而可以反推,統一台灣的政治決策的提出與初步成型,發生於2012年內。甚至是發生於習近平正式執政之前。完全可以想像習近平是借助統一台灣這一政治承諾,來贏得了中國各個重要政治力量的支持,從而取得了對抗江澤民集團的政治爭鬥。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中國的統一計劃成型於2012年是有充分的依據的。而且統一台灣將會在習近平的任期內完成,這一判斷也是得到了政治學領域內的專業人士的基本肯定的。 二.統一計劃會在習近平的任期內完成   2.1  習近平公開承諾,將在他的任期內完成國家統一的重任。 2.1.1  2013年10月6日,第一次公開表述。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台灣人士蕭萬長在印尼會面時公開談到“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地傳下去”【1】。白話翻譯:統一台灣一定會在我的政治任期內完成。 2.1.2 排除外交語景,直接向大陸民眾公開承諾這一歷史任務。 自2013年10月6日帶有外交背景的場合的表態後,中國大陸在隨後的4個月內,通過全國性的電視轉播,通過國台辦發言人、國務院發言人的證實,等等多種途徑,至少6次正式地全面地重覆了習近平所表達過的意思。其中心表達就是“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代地傳下去”。從而正式而且高規格地排除了習近平在印尼的講話的外交語言背景。以這種途徑正式地向大陸民眾鄭重地重覆了他的政治承諾。就是統一台灣的任務,會在他的任期內完成。這一承諾,既堅定地夯實了習近平的執政基礎,又給習近平的執政道路增加了巨大政治壓力。 三.2019年的事件,斷絕了大陸給予台灣兩制的民意基礎。   3.1  2019年之前,大陸的普遍民意是一國兩制統一台灣。 本節不討論台灣民意反對一國兩制的問題。2019年以前,大陸民眾的普遍民意是對台灣友好。盡管這種普遍性的好意遭受台灣單方面的反對與惡意解讀,但事實是武統台灣不受大陸主流民意支持。 (1. 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發表“葉九條”。許諾台灣保留軍隊;保留體制;高度自治;中央完全不幹預台灣事務;保留“對外的經濟文化關系”;台灣人士在中央留有專有席位;中央可以補貼台灣;(2. 1983年6月25日鄧小平闡述“鄧六條”。台灣可擁有軍隊;大陸不派人去台灣(軍隊人員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黨政軍系統台灣人自己管;中央政府為台灣人留專有名額;行政獨立,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3. 江澤民和胡錦濤,沒有對台灣事務提出事實上的新建議。可以默認為他們遵守“葉九條”和“鄧六條”的承諾。(4. 大陸主流民意對台友好。長期的“寶島”概念的熏陶和教育;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民間傳頌; “一國兩制”概念的長久存在;這些概念和理念長期支撐了大陸民眾的“和平統一”台灣,“反對武統”台灣的強大民意基礎。 3.2  大陸的和平統一台灣的民意基礎迅速消失 …

中國武統方案(1):成型於2012, 實踐於2026(一)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