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纲)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摘要:
針對中國的跨台灣海峽統一行動,美國從理論上講有五套應對方案。兩套事前應對方案,三套事後應對方案。從理論上看,事前方案,不論是事前和談方案還是事前阻遏方案,都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結果。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基於美西聯盟的政治體制,兩套事前反應方案基本上都沒有實施機會。在中國啟動了它的軍事行動後,美西聯盟國家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與軍事反應,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全面性的政治制裁的基礎上,美西聯盟還有三套不同的附加反應方案。就是全面經濟戰方案;靖綏軍事方案;和全面整體戰方案。無論美國聯盟選擇何種應對方案,其出發點和或可能的結果,都指向“止損”。美國聯盟從中國的行動中獲利的機會幾乎難以看到。一旦中國與美國聯盟啟動了全面整體戰爭,一場極其覆雜的,牽涉歐亞非,甚至更為廣泛的歷史動蕩進程很大機率會隨之開啟。
關鍵詞:
中國,統一,台灣海峽,軍事行動,中美沖突,選項
各種征兆清楚地表明,中國的統一行動已經不可能停下或者被阻止【1,2,3】。中國的跨台灣海峽軍事行動,對美國的意義完全不同於以往它在二戰之後的任何一場其它的戰爭。這場戰爭將會撬動(損傷,動搖,削弱,解構)美國主導的帝國秩序。並可能導致美國和歐洲組成的帝國統治核心的部分甚至完全解構。美國和歐洲的最佳反應方案其實就是止損。零損失甚至從中國的軍事行動事件中獲利的機率是相當渺小的。
美國聯盟的止損方案可以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一個方向是事前反應,另一方向就是事後反應。在每一個方向上都存在不同的反應方案。包括:事前和談方案,事前阻遏方案;以及事後政治制裁背景下的全面經濟制裁,靖綏軍事方案,和全面整體戰爭方案。
一.事前和談方案
事前和談方案的前提就是美國集團已經明確中國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步伐無法阻止的事實。不期待中國的統一行動對現有帝國秩序的損害進一步擴大化。因而啟動與中國的全面性政治談判。以期待中國不會成為強大的反對現有秩序的力量甚至反對力量的集團領導。
1.1 事前和談方案的基本內容
1.1.1 已公布的對台框架不會成為談判內容
自從2022年8月10日中國中央政府發布對台灣問題的白皮書後,中央政府已經明確拒絕了給予台灣“實質上的一國兩制”待遇。這是已經公布了的框架。中國中央政府難以從這個公開立場上後退。
由於中國中央政府的時間安排基本上已經定型,所以統一的途徑問題事實上也已經沒有足夠的談判的時間來改變。而且中國中央政府基本上會將對統一途徑的談判認定為一個政治陷阱。
1.1.2 美國在東北亞的法律地位和駐軍
在中國統一台灣後,一旦中國發揮台灣島的“陸橋”或“陸劍”功能,必將嚴重限制美國在日本海及周邊的“自由行動”能力。如果中國與俄羅斯進行深度合作,則可以從南北兩個方向加強中國的這一能力。這對美國是一個戰略性的挑戰。
美國在東北亞的法律地位與駐軍問題,應該是美國在談判中的最大訴求。
1.1.3 東北亞的政治合作問題
東北亞的政治合作將是中國方面關心的主要問題。同時這也是美國方面最為擔憂的實質問題。如果中國在台灣島(甚至可能還在日本海北端)占據了地緣政治優勢後,後續又加強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的政治合作,美國力量逐漸淡出東北亞是一個完全可以預期的過程。
這一問題是中國在歷史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發展步驟問題。難以在這方面完全停滯不前或者作出重大實質退讓。中國的外交專業人員會通過多重步驟,覆雜技巧來減緩美國的擔憂,逐步地小步地推進這一進程。
1.1.4 中國不進一步侵蝕美國政治權力
能否確保或確認在中國周邊地緣問題以外,中國不幹涉或反對美國的政治決策,這是美國關心的另一個關鍵問題。這是美國通過權力集中財富,維護昂貴的帝國機器的重要環節。
1.1.5 中國的經濟決策權力
中國能否承諾不進一步侵蝕歐洲的經濟權力,是歐洲重點關心的問題。
中國能在那些經濟決策權力上獲得進步,則是中國重點關心的問題。
歐洲,中國與美國必須在這一實質問題上取得進展,這是將中國融入美國的帝國秩序的重要一環。三方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對抗,將成為全面政治協調的阻礙力量。
1.1.6 美國在中國海洋基點內的自由通行權
這個問題並非關鍵問題,但可以在談判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時,成為中國與美國雙方的附帶收益。這種非本質問題,或可以成為關鍵談判的潤滑劑。
在中國擴大地緣政治優勢以後,美國在中國周邊海洋的自行航行權問題,不會構成中國的實質缺陷或實際威脅。美國除獲得政治表觀收益以外,中國甚至也可以獲取中美合作的表觀收益。
1.2 事前談判的優點
事前談判可以涉及雙方關心的全部要點,通過雙方妥協來達成一致。對於現有秩序的維護者,這是最安全最穩妥的止損方案。
對於挑戰方,減少了軍事沖突的風險,同時獲得實質性的收益,也是確保政治成功的最佳途徑。
1.3事前談判的缺點,難點,與意義
存在一個覆雜的政治現實。最有利於國家或集團的政治方案,往往在美西集團內是最難以實行的方案。達成與中國的事前談判方案有兩個最大的阻力。一是美西集團領導層對方案的爭執。二是美西集團國家的民意阻力。
1.3.1決策阻力
歐洲國家與美國的政治與經濟立場不會完全重合。對中國的政治讓步難以會取得統一的認識。即使這一政治妥協方案得到通過,也可能成為日後引發權力集團內部爭吵的事由。
1.3.2民意阻力
美國與歐洲區國家的政治決策過程受民意的強大力量左右。在西方世界的民意被逐步扭轉之前,對中國的事先政治妥協協議,基本上都會受到民意的否定。任何強行推行對中國的事前談判方案的政客,都面對政治前途終止的壓力。
1.3.3 事前和談方案的意義
操作層面上看,事前談判方案幾乎沒有現實可能性。
雖然沒有操作可能,但有關事前方案的暗中討論與接觸,是推動“事後靖綏方案”得以實施的助力。這是事前方案存在的最大意義。
二.事前阻遏方案
2.1 事前阻遏方案定義與內容
事前阻遏方案指在中國大陸發起統一台灣的軍事行動前,美國聯盟就已經事前準備好了一系列強硬而且全面的軍事計劃,甚至於軍事先行行動。其切入點就是通過事先布置強大的兵力,直接從源頭上阻止中國大陸登陸台灣島。並由此引申出一系列不同的可能結果。
要成功地阻止中國大陸登陸台灣島,不外以下三個途徑。
2.1.1 事前阻遏:直接將美國聯盟的軍事力量事先駐紮在台灣島;直接有效地對抗中國中央政府的登陸行動。
2.1.2 事間阻遏:在日本,韓國,菲律賓事先駐紮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阻止中國大陸的登島行動。
2.1.3 核力量阻遏:在中國大陸剛一發起空中行動時,就立即在南海歸屬權不明的小礁上直接試射小型核裝置,直接將戰爭級別推至最高級別。以直接使用核裝置進行總體決戰的態度阻止中國中央政府的登陸行動。
2.2 事前阻遏方案的終點
事前阻遏方案雖然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但是卻缺少一個明確的終點。終點的不確定性與不可控性,是事前阻遏方案難以操作的主要原因。
2.2.1 中美兩國的全面整體戰對決
在台灣島事先駐軍,不僅必須突破美國的國內法律限制,也必須突破國際法的限制。如果美國選擇這一選項,沒有任何意外,中美兩國必然立即引發全面整體性軍事對抗。甚至於中國可能會選擇與美國主導的帝國秩序的全面性對抗。
2.2.2 台灣獨立
利用事先駐紮在比鄰區域的優勢兵力,在戰爭行動的初期就徹底摧毀中國大陸的海軍力量與空軍力量。在中國大陸實際上失去渡海投送兵力的前提下,徹底割裂台灣與中國大陸,並導致台灣的獨立。
2.2.3 美國聯盟的迅速而全面的失敗
將重兵集中於狹小區域,有遭受一次戰役引發整體性失敗的風險。
2.2.4 可能加速或加劇歐洲的邊界移動過程
全面性戰爭必將牽涉現存世界秩序的領導層國家。必將引發中國與現存秩序權力層國家的全面對抗。目前歐洲的邊界移動進程事實上已經開啟。中國必將利用此契機,加速和加重歐洲的邊界移動進程,引發歐洲權力結構的重新組合。並可能因此解構整個美國主導的帝國秩序。
2.2.5 核裝置的使用的不可控
核裝置的使用極大可能引發對等反應,從而導致結果完全無法預測。
2.3 事前阻遏方案的可能性
兩大困難實際阻止了事前軍事方案的實施。其實施機率幾乎接近於零。
2.3.1 國內法和國際法的雙重限制
美國聯盟國家的國內法與國際法,都是為維護現有的帝國秩序而建造的行為規則。要有效地實施事前阻遏方案,必須要突破這些現有的規則。這相當於自行拆除現有秩序的支柱,有加速體制崩潰的的危險。
2.3.2 終點的不可控
終點不可控或前景不確定,都是政治決策的阻礙因素。對於任何領導集團,權力集團,或者管理中心,任何不明確的前景都是政治失敗的基礎。
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幾種結局中,包含幾種代價極其巨大的可能性。對這些結果的恐懼,將采用這種方案的機率降到接近於零。
三.反應性全面政治制裁
在中國的軍事行動開始後再啟動應對方案,對任何西方國家都是相對容易的政治過程。中國的軍事行動,會首先地激起美國聯盟國家的民意反應。跟隨民意順勢采取的政治軍事經濟行動,對各國政客都是風險小收益大的方案。無論何種不同的事後應對方案,全面性的政治制裁都是每一方案中的必備選項。全面性政治制裁的作用主要體現於以下三點。
3.1 穩定美西各國政治局勢
立即對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進行政治制裁是最容易操作而且收益最大的政治行動。能保證政府在洶湧的民意中保持主動。在目前美國與西歐各國普遍敵視中國的政治背景下,各國民意一定普遍性地要求政府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美國及西方聯盟各國難以回避這一政治選擇。
3.2 穩定帝國秩序
如果沒有在事先將中國的軍事行動合法化,那麼制裁中國是穩定帝國秩序的必然選擇。這一政治反應必須足夠強硬以阻止進一步的政治崩塌或者帝國秩序虛化。政治制裁的程度必須足夠強硬以震懾阿拉伯世界,非洲各國,以及南美各國的反對力量。
3.3 阻止中國的政治獲利進一步擴大化
中國登陸台灣島,不管用多少層面紗來掩蓋,其實質就是中國獲取了巨大的地緣政治利益。它已經事實上削弱了美國的海洋管轄權力。這一事實有可能進一步壓縮日本與韓國的海洋屬性,迫使這兩國日益接近中國。全面性制裁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或減緩這一進程。
3.4 實施機率
作為每一套事後反應方案的主要配套部件,全面性政治制裁的實施機率無限接近於1。
四.全面經濟制裁
針對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美國聯盟對中國實施全面的政治制裁加上強硬的經濟制裁,對現有秩序的領導集團,是最安全穩妥的止損方案。
迅速出台的全面政治制裁,能夠快速地穩定權力集團國內的民意。隨後陸續推出的經濟制裁措施必須盡量照顧或協調以下3方面的要求。即滿足國內民意;最大化權力集團的經濟利益;最強烈地限制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收益。因此全面經濟制裁必定具備以下特征。
4.1 具有政治意義
高科技領域;民眾熟知的領域;對西方國內民眾造成民意沖擊的領域;將是經濟制裁的主要對象。
4.2 動態特征
逐步推出,逐步調整。經濟制裁的出發點是既要達到最大化地制裁中國,又不至於過多地傷害制裁發起國的國內經濟。
4.3 有期限
由於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制裁或限制中國的產品,都必然導致整個供應鏈發生巨大震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一些不能被其它國家替代的領域或產品的清單就會日益清晰。這些清單內容就必然地在生產力要素的推動下被解除制裁。這就是經濟制裁出現缺口的指標。一旦這些經濟要求被政治力介入,逐步地與中國重建經濟聯系就成為歷史必然。換句話說,就是有效制裁期限的長短,有賴於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實力。
4.4 改造現在經濟結構
由於制裁對中國肯定發生負面的影響,迫使中國在經濟體系內尋找新的路徑以推動國家經濟的穩定。這一努力必定會對現行經濟結構帶來或大或小的改變。
4.5 期限預期
預估有3到5年的嚴厲制裁期。第4到5年開始,雙方開始尋求合作。
五.靖綏軍事方案
如果全面的政治制裁和全面經濟制裁都不能平息美西集團的內部民意,適度地推出後續的,甚至是同期的軍事幹預是合理的預期。其政治目標依然是止損。阻止進一步的政治損失;阻止中國擴大政治收益;至少減緩中國擴大政治收益的步伐。
但是對於軍事沖突,尤其是面對中國時,所有的政治家都是小心翼翼的。盡量地控制沖突級別應該是政治家們的首要選擇。靖綏軍事方案因此有它的歷史舞台。這一軍事方案必將具有以下特征。
5.1 前線指揮員必須具備政治素質;
5.2 確保每一次沖突和戰役,都必須具有重大而廣泛的宣傳效果和政治收益;
5.3 戰役盡量限制於有政治邊界的小型或中小型戰役;
5.4 戰爭的總體效應追求沒有任何一方遭受巨大失敗;
5.5 政治爭吵持續升級,政治制裁不斷推陳出新。
5.6 戰爭面紗下的政治接觸持續進行,以避免任何一方遭受重大失敗;
5.7 政治目標:保持美國在東北亞的駐軍權力和自由航行權力;保持美國在菲律賓的政治地位不受嚴重削弱;保證至少在10到20年內不會形成東北亞合作區。
5.8通過軍事行動,引導民意,最終促成全面政治與經濟談判。軍事行動不是靖綏軍事方案的目的。它的目的是通過軍事行動引導民意。將無法戰勝對方的事實解釋成為普通大眾逐步認可的現實。通過民意的改變促成全面的政治與軍事談判。
六.全面整體戰爭
前面的事前和談方案和事後靖綏軍事方案的討論中,我們已經涉及了本文討論的重點。就是中國統一台灣島,事實上削弱了美國統治能力。事實上削弱了美國在台灣海峽周邊以及菲律賓海周邊的自由行動能力。也事實上削弱了美國維護帝國秩序的領導能力。
美國及它的盟友對中國的行動進行反應的目的主要集中於以下要點上。
(1 順應國內民意的需要,維護國內政治穩定;
(2 阻止中國進一步在東北亞獲取更多地緣政治利益;
(3 阻止或減緩中國將地緣政治優勢向南中國海擴散的速度。
要達到這些目的,並非只有和談與靖綏方案可以達到。全面整體戰爭也是選項之一。有以下途徑可以啟動全面整體戰爭。
(1.事先設定的全面整體戰爭方案,在中國的軍事行動後迅速啟動全面整體戰爭作為反應。
(2.靖綏軍事方案的失控,軍事沖突難以控制地逐步升級。
6.1 全面整體戰爭的走向與預測
6.1.1. 國家層面的勝負難以預測。
如果中國與美國在國家層面最終出現雙方不勝不敗的結局,很大機率是雙方政客共同追求的政治結果。
6.1.2 美國聯盟不能占領中國的陸地。
一旦中國大陸完成登陸台灣島後,美國聯盟幾乎沒有機會能占領中國的陸地。這是中國不至於最終失敗的基礎,也是美國聯盟面臨的最大軍事和政治困難。除非動軍核技術裝置。
6.1.3 美國聯盟有全球優勢。
在離岸2000公里以外的區域內,美國聯盟有絕對的優勢。這是美國聯盟發起全面整體戰爭的物理基礎。中國通向澳洲,通向南美,通向非洲,以及與歐洲的海洋通道將會受到嚴重限制。中國的經濟活動將遭受嚴重打擊。
6.1.4 中國有地區優勢。
全面整體戰爭一開始,美國聯盟的政治與軍事力量必定迅速而完全地退出東北亞地區。這一過程可能是主動性的,也可能是被動性的,但結果是一致的。
6.1.5 大型決戰的勝敗受偶然因素的影響。
如果有機會要發生一場大型軍事決戰,戰場的位置最大機率出現地接近澳大利亞的海域,靠近印尼和所羅門群島的區域。或其它中美兩集團的軍力幾乎平衡的位置點上。因此大型決戰的勝敗會更多地受偶然因素的影響。
6.1.6 持久戰重傷中國
如果美國發起封鎖中國海洋通道的“持久戰”,將對中國帶來沈重而且難以承受的打擊。
6.1.7 持久戰削弱美國或重傷美國
鑒於中國強大的第二產業能力和第一產業能力,持久戰是中國在軍事層面戰勝美國的確定途徑。美國及美國聯盟無法在消耗戰爭中戰勝中國。
6.1.8 持久戰重傷歐洲
中國因應美國的“持久戰”方案,就是深度介入歐洲的邊界移動過程。中國將會加速與加劇歐洲的邊界遊動過程。同時也加速歐洲權力結構的解構過程。歐洲權力解構過程,可能就是美國退回美洲大陸的開幕式。
6.1.9 美國不會因為與中國的戰爭遭受“國家層面失敗”。
不論是在一場大戰中戰勝中國,還是在一場大敗中被中國打敗。只要戰爭進入持久戰模式,美國為主導的帝國秩序,必然發生重組,重構,或者更新。美國為主導歐洲為核心的帝國秩序難以維系。
但是美國不會因為與中國的戰爭遭受“國家層面失敗”。美國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世界秩序領導權,並不會立即對美國帶來嚴重傷害。
6.1.10 世界性混亂大概率發生
歐洲秩序的混亂。削弱歐洲,是中國削弱美國聯盟的持續戰爭能力的重要一環。除非歐洲核心國家主動地脫離現存的帝國秩序。這兩種途徑都會引發同一個結果,就是歐洲秩序的混亂。
俄羅斯逼近整個第聶伯河東岸。俄羅斯瞄準整個第聶伯河東岸為國家安全新界線,以對抗歐洲的“將俄羅斯人去歐洲化”的文化戰爭。
歐洲權力解構風險。俄羅斯,土耳其,伊朗,泛德意志勢力將成為歐洲的新的權力集團。
阿拉伯世界的崛起。阿拉伯世界已經在心理上,經濟上,和政治上,已經完成了介入世界動蕩過程的準備。
非洲的反抗。盡管非洲的力量處於目前未集中的狀態,但是一旦出現“遠見者”找到提升非洲價值的“經濟途徑”、“政治途徑”、或者“哲學途徑”,那麼整合整個非洲的力量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小結:
針對中國的跨台灣海峽統一行動,美國從理論上講有五套應對方案。兩套事前應對方案,三套事後應對方案。從理論上看,事前方案,不論是事前和談方案還是事前阻遏方案,都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結果。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基於美西聯盟的政治體制,兩套事前反應方案基本上都沒有實施機會。在中國啟動了它的軍事行動後,美西聯盟國家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與軍事反應,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全面性的政治制裁的基礎上,美西聯盟還有三套不同的附加反應方案。就是全面經濟戰方案;靖綏軍事方案;和全面整體戰方案。無論美國聯盟選擇何種應對方案,其出發點和或可能的結果,都指向“止損”。美國聯盟從中國的行動中獲利的機會幾乎難以看到。一旦中國與美國聯盟啟動了全面整體戰爭,一場極其覆雜的,牽涉歐亞非,甚至更為廣泛的歷史動蕩進程很大機率會隨之開啟。